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

《作死》原著真理 別對生命太認真


引文:蘋果日報文化版,2012年8月7日
《時代》雜誌把他列為世上影響力百大之一,《紐約時報》喚他為印度史上最暢銷的英文書作者。他寫過五本小說,都被改編為「波李活」( Bollywood)電影,其中一本《 Five Point Someone》就是賣座電影《作死不離三兄弟》原著,三個儍瓜,亦是他的寫照。他是 Chetan Bhagat,原籍印度,拿香港身份證,本來是銀行家,卻因生活不快樂,轉而寫作,成為印度年輕人的偶像。

記者:何兆彬
攝影:伍慶泉

Chetan創意規條:

1.多讀書——多讀不同的故事,這有助你的想像力

2.不要太忙——在 Google內,有20%時間是讓你呆坐的,你沒有時間,就沒有新念頭。

3. Be Happy!開心的人比較有創意!

想怎樣過生活?

「我在97年來港時,取得香港身份證。」當年他來港做銀行,08年舉家離港, Chetan在香港一共居住了十二年,「我當年在長江大廈工作,回印度至今也有四年了,有時我會回來探朋友。」
《作死》的原著小說《 Five Point Someone》04年推出,看過電影或讀過原著的,都知道他嚴厲批評填鴨式考試制度,「我常強調人生要平衡,不重視人際關係的人,成功了也沒有意義的。有些人到了45歲才說我早應該怎樣怎樣,他們年輕時應該早就知道要努力、要成功!但如果你不重視人際關係,便會喪失生命的火花。」說來容易,但如何去平衡呢?「電影在中國及香港受歡迎,大概是因為亞洲國家教育制度都一樣着重分數,有時會把學生逼上絕路!小說寫的都是我的大學生活,由於教育制度如此,結果壓力超大。學校生活其實沒有甚麼活動是長知識的,亞洲學生如此勤奮,成績都很好,但沒有創意,所以這樣成長的人,都不怎會追尋夢想。」
亞洲的填鴨式制度,只有少數勝出,多數人落敗,於是有人自殺,「不自殺的也很挫敗。我希望年輕人能夠明白,考試失敗了,不是世界末日!讀書考試只佔人生15-20%。」 Chetan說,這樣的教育制度下,訓練出來的印度年輕人,工作有效率、稱職,「你叫他做甚麼他就做,像羊群一樣,跟美國年輕人不一樣,印度人不會打破常規,不會有人小小年紀就創業。」很多亞洲小孩從來不問自己,想過怎樣的生活?我相信,如果你喜歡做一件事,一定比起你做不喜歡的事好。出息的麪包師父,不一定賺得比一個平凡的醫生少!」

印度太有自由

講座中,陶傑問他中國人會認為是共產社會沒有自由,但 Chetan認為印度太有自由了,「自由也可能被濫用呀!這個與共產主義無關,相信我,現在中國比起很多地方都要資本主義!我來舉個例吧,如果一個爸爸帶孩子到公園,突然下起雨來,在印度,父親一定會說:回家吧。但在美國會怎樣呢?父親會問:你想回家嗎?這是文化價值在傳統上的分別。」美印訓練出來的學生有別,創意自然也有別。 Chetan說,印度也有很不錯的打工仔,有千千萬萬個電腦工程師,但就是出不了 YouTube、 facebook這類創意工業。
Chetan自己是否也受過這苦,在父母的指點下成長?「對,從前的我就是這樣,你叫我做這個嗎?好,我去做。然後考這個試嗎?我又去了考,然後我來到香港,在高盛工作,住半山,已成就了印度之夢( The Indian Dream),然後怎樣呢?然後我發現自己不快樂!父母要求我做的,我都做了,但我不快樂。」 Chetan承認自己讀書時擅於考取高分,但取得果實,咬開來卻不是快樂,「結果發現我必須追尋做作家的夢,這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轉變。我告訴自己:人生還有很多事物值得追尋,很多人追隨自己心中所想。」
回頭看,你可曾享受做銀行家的生活?「我也享受我的薪水,但生活除了錢,還有很多,但是你錢再多,也不會令你更快樂!」甚麼會令你快樂?「有自由去做你喜歡的事,而你又能把它們做好,這樣人就快樂了。」

不放棄夢想

Chetan直言亞洲的價值觀都太保守了,年輕人都不敢冒險,不敢尋夢,甚至不敢問問題,「結果大家都走同樣的軌道,只求財,他們在生活上很容易妥協。這些人沒有熱情、沒有夢想,也許有人本身喜歡烹飪,但廚師賺得不多呀,結果就去了當銀行家,我生命上就遇過這樣的人!好多人來找我,開誠佈公,坦白告訴我他其實是想這樣,但不敢!在亞洲,生活充滿壓力,一定要往上爬,努力賺錢,因為大家每天讀到的都是『成功故事』,感覺上,人人都這樣做呀,我不這樣做就被拋離了!」
以上的話,說來容易做來難。 Chetan可是一步走過來的,97年來港時,他在高盛( Goldman Sachs)當 Banker,住半山區,賺取高薪,要放棄安穩,怎下這決定?「要當 Banker也不易,剛入行時你要超級努力,但一年一年過去,工作上軌道了,又有同事跟你分擔工作,開始賺取 Good Money,這時候要離開看來愚蠢之至吧!我剛當作家時,收入跌了八、九成,到如今才大概回到銀行時期吧!當年做決定時,也不知道會否成功,當初也遇過困難,有幾個星期甚至無工作可言。不過,一旦你能夠全心全意放在喜歡的工作上,自然會露出曙光。我們當初不明白,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!只要你謙遜地準備好了,是一定做得到的。」
Chetan的決定很不容易,因為連自己的身邊人,當初都不讚成,當時他已婚,孿生孩子已出生,生活上有負擔,「花了兩年,我連續寫了三本書都大賣,她才開始認同。」戲中喜愛野生攝影的 Farhan跟父親說出自己的夢想,但現實中卻沒有發生,「我的父母還好,他們接受我的夢想,但我的外父外母起初對我的決定很不高興。」

不要想,做吧

也許不是很多人知道,《作死》的原著小說,大部份是在香港的圖書館寫成的,「有時在中央圖書館,有時在大會堂。」他笑言公司內有 LBDN政策,也就是「 Look Busy Doing Nothing」(看來很忙,啥都不做),「哈哈,好了,我承認當老闆不在時,我有在公司寫作啦,有時公幹時也會在飛機上寫!我的同事很努力很努力的工作,結果輸了,而我甚麼都不做,反而表現最好!」
由於關注年輕人, Chetan對印度社會常對年輕人議題發表意見,在當地被認為是 Icon多於作家,「印度是個很年輕的社會,大概七成人口是35歲以下,我想中國也大概如此。你說我是 Target Writing也好,我就是寫給年輕人看的,我不是說閱讀我的書會改變他們一生,但多少總有影響的。有人跟我說,他本想做麪包師傅,但他母親想他做牙醫,讀了我的書或電影後,他有自己想法。」他對印度年輕人有巨大影響力,說法也大膽創新,曾說: Don't take life so seriously(別對生命太認真),「若你太認真,每次挫敗和失望都時刻記住,是不可能快樂的。這就是我那句話的意思。」
對於有寫作夢的年輕人,他的意見與倪匡不謀而合,十分簡單:「做吧!如果你想做歌手,你必須高歌;如果你想做畫家,你必須繪畫,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作家,寫吧!不要只是在想,很多人只是不斷在想,那成功是不可能發生的。」為甚麼那麼多人不斷想,而又不做呢?「因為大家都只想寫出曠世傑作,但你想寫就該寫,小的、短的都寫,沒有練習,成功不可能出現呀!」